苏轼行书 归院帖页

本图源于故宫博物院网站,编号新00068975。

《归院帖》页,宋,苏轼书,纸本,行书,纵35.1厘米,横12.4厘米。
  释文:
  此虽云同归院,亦不云宿于院中。不知别有文字,证得是宿学士院为复。只是公家传说如此,乞更批示。轼白。
  今当改云宿学士院为复,且只依旧云宿待漏舍,幸批示。
  鉴藏印钤“子孙永保“、”项氏子京“、”项墨林父秘笈之印“、”退密“、”宣统御览之宝“等五方。
  此帖是《宋人法书六种》卷之一,叙述了批示“同归院”、“宿学士院”、“宿待漏舍”三个名称统一之事。从帖文中可知,该帖是苏轼做翰林学士时所书,时间应为北宋元祐元年至四年之间(1086―1089年),苏轼时年51至54岁。
  前人虽云苏轼书学颜真卿、杨凝式,但实际受徐浩行书的影响最深。此帖笔致萧散,结态随意,似不经意而笔到法随,已不见学古痕迹。诚如苏轼自己所说:“不践古人,自出新意。”虽短短五行,已臻化境。
  《石渠宝笈续编》重华宫著录。(撰稿人:张彬)

以上均源于故宫网站,版权归其所有。

以下为注:

1、已臻化境四字,是对此帖之至高评价,神仙才写得出来的意思。帖中有加的字,有改的字,还有人言:“第一列“中”字的一捺也完全成了败笔,但正是随意为之,才更显书者气度。

2、法书,又称法帖,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。以及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,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之意。(定义源于百度百科)《宋人法书六种》,苏轼之外,尚有宋徽宗赵佶棣棠花诗帖、笋石帖,陈与义霜寒帖,刘光世秋思帖,张栻秋晚帖四人法帖六种。

类似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